编辑推荐:信悦网配资
千年盐脉,铭刻岁月秘章;一掬晶盐,映照历史星河。
《汉沽盐场一千一百年》以跨越十三个世纪的厚重笔触,勾勒从西汉煮海为盐的星火初燃,到现代智能制盐的璀璨图景。书中不仅揭开御贡 “芦台玉砂” 的传奇面纱,更全景呈现盐务管理的变革智慧、生产工艺的迭代奇迹,以及盐工群体在革命浪潮中的热血担当。
跟随文字踏访千年盐场,历史迷将邂逅鲜为人知的岁月传奇,行业人能汲取跨越时空的发展启示,而每位翻开此书的读者,都将在盐粒闪烁的光芒里,触摸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内容简介:
《汉沽盐场一千一百年》是一部详细叙述汉沽盐场发展历程的作品,从西汉起源讲起,历经五代战乱,后唐芦台场设立,古代煮海为盐芦台玉砂开启御贡传奇,到清代民国盐务管理变革、废煎改晒,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生、机械化与工艺革新,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产业升级。它涵盖盐务管理、生产工艺、文化融合、革命斗争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汉沽盐场在千年时光里的沧桑巨变与辉煌成就,是研究盐业历史与发展的珍贵资料,也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面。
展开剩余89%作者简介: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独资的大型海盐生产企业,其前身“芦台场”始建于公元925年,所产原盐品质卓越,在明清时期被列为贡盐。作为国家首批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汉沽盐场荣获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称号,同时取得中国食用盐行业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其传统海盐制盐工艺不仅被列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近年来,在盐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汉沽盐场积极实施战略转型,构建起盐、盐化工、溴及溴下游产业、水产养殖、文工旅学及新能源六大产业板块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目录:
第一编 千年芦盐(汉代至明代)
第一章 汉沽盐业之源起 003
第一节 汉沽盐业起源西汉说 003
第二节 汉沽地名与盐的关系 007
第二章 铁马金戈下的芦台场设立 011
第一节 历史背景的回顾 011
第二节 乱世中诞生的盐母神话 021
第三节 后唐芦台场设立 028
第四节 赵德钧其人 032
第三章 古代煮海为盐 035
第一节 煎煮制盐 036
第二节 刮土淋卤 037
第三节 晒灰淋卤 038
第四节 煎盐工具 039
第四章 芦台玉砂的传奇 042
第一节 芦台玉砂的成因 042
第二节 芦盐御贡的品类 049
第二编 玉砂璀璨(清代至民国)
第一章 盐务管理的变迁 05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057信悦网配资
第二节 盐政管理 059
第二章 废煎改晒与盐业繁荣 097
第一节 滩晒海盐的生产方式 097
第二节 滩晒盐工工种变迁 101
第三节 汉沽滩型结构与滩名文化 107
第四节 汉沽盐早期贮存地 111
第五节 海盐漕运及其文化 114
第三章 汉沽盐业与近代汉沽发展 118
第一节 汉沽盐业与汉沽民俗文化的融合 118
第二节 汉沽盐业对汉沽教育的影响 120
第三节 蓟运河盐码头与汉沽商圈 123
第四节 汉沽坨惠及地方交通及城市布局的形成 128
第五节 汉沽盐业催生中国近代化学工业 132
第三编 革新图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第一章 汉沽解放与盐场的新生 139
第一节 恢复生产与盐业调整过渡期 139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试验盐田 146
第三节 盐工的衣食住行 149
第二章 盐业生产中的机械化引入与工艺变革 157
第一节 盐业生产方式及生产工具的革新 157
第二节 “三化四集中”式盐田的建设 169
第三节 盐田塑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74
第三章 盐化生产与发展 178
第一节 化工生产发展历程 179
第二节 精制盐生产发展历程 182
第四章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 193
第一节 教育工作 193
第二节 文化生活 196
第三节 医疗卫生 208
第四编 砥砺奋进(改革开放至今)
第一章 技术革新引领盐化产业发展 215
第一节 原盐生产技术的革新 215
第二节 食用盐加工技术的升级 223
第三节 苦卤化工的综合利用 228
第二章 合资合作项目建设 23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31
第二节 项目改造、开发 232
第三节 合资、合作项目 233
第三章 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链 236
第一节 从海水中取“金”的卤水综合利用一厂 237
第二节 砥砺奋进的卤水综合利用二厂 238
第四章 新产业助力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243
第一节 水产养殖业与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 243
第二节 多元融合下的文工旅学产业发展 248
后记 253
书摘:
第二章 铁马金戈下的芦台场设立
唐末,藩镇割据,战争频繁。从907年朱全忠称帝,至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史称“五代十国”。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黑暗的摧残。沧州与幽州的沿海盐业生产又遭受了一次地狱之火的焚烧。苍头百姓、盐丁灶户,饱受战乱及饥寒之苦,或充军,或流离,或死亡,社会全面萧条。然而,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一束光芒穿透云层,带来了绝境中的一线生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芦台场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海盐生产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汉沽滨海盐业复兴的曙光初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成规模的海盐盐场,从此开创了汉沽滨海盐业生产的新篇章。海盐生产管理单位,从奴隶社会的“牢”到封建社会的“场”,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一节 历史背景的回顾
汉沽产盐区依托的古镇芦台,不仅是汉沽滨海盐业生产的管理中心和集散地,也是一个千年边陲军事重镇。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在这里设置芦台军,当时是军事建制。五代战乱时期芦台是北方的重要战场,战乱曾使滨海盐业生产中断。
唐代末期,随着黄巢义军的剿灭,藩镇割据现象愈发严重。频繁的战争导致军户的势力逐渐壮大,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骄兵悍将在那个年代里不断追求更好的待遇,“有奶便是娘”“墙头草”的职业特性在军事至上的社会中尤为显著。在以北方五代为主的“五代十国”时期,养兵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千方百计筹集军队资金就是当时的核心工作,芦台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五代战乱与海盐断代
在唐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群雄争霸的分裂局面。这是继“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继续和发展。唐末出现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都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带。“十国”指前蜀、后蜀、吴、南唐,闽、楚、南汉、荆南、吴越和北汉。除北汉之外,其余九国都集中在南方。当时的战乱主要集中在北方,以朱温为首的后梁和以李克用为首的后唐,是雄踞北方的两大军事集团。这两大集团的首领都迷信武力,视人民生命如草芥,在战场争雄长达40多年。另一个战乱祸源是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盘踞的幽州,暴政及父子相残的战乱,使芦台滨海地带惨遭涂炭。除此之外,还有北方契丹族的入境侵掠,人民流离失所,死走逃亡,苦不堪言。
1.芦台军的由来
芦台,现为天津市宁河区行政驻地,其名始于唐代,别名海口镇,俗称“将台”。因戍防海口屯兵,这里曾有“点将台”,因而得名。芦台之名始于唐设卢龙节度使,在这里设置军镇,取卢龙节制和“将台”之名而成“卢台”,古代正史典籍记载的都是“卢台”,流传中为何演变成“芦台”尚无考。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可以查到所标注的“芦台军”地名,这是根据梁开平二年、晋天祐五年(908年)的历史资料编绘的。芦台军设置的时间是唐乾宁元年(894年),当时隶属于幽州卢龙节度使。唐代的卢龙不是今天的卢龙县,而是今天的北京附近。芦台军在古代鲍丘水的东西两岸,和今天的位置不尽相同。
今芦台镇北的蓟运河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河流,汉代称鲍丘水,五代称泃水,也称梁河、巨梁水,宋、元以来称粮河、运粮河、潮河。乾隆年间《宁河县志》八景之一的“潮河银炼”,就展现了蓟运河漕船张帆漕运的壮美景观。到了清代,始称蓟运河,因漕运直达蓟州而得名。汉代的鲍丘水发源于鲍丘山,其上中游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但下游河段基本上是古鲍丘水的入海故道。《宁河县志》(乾隆本)中记载:“蓟运河自昔无劳浚治,其上游每为宝坻患,自入宁河境而安然赴海矣。”历尽沧桑的大河,与“千古雄镇”相伴,古镇名称未变,但镇址位置定有很大变化。据考古资料测断,古老的河口应在芦台镇西南方的董庄子、大尹村和王家坟一带。1974年,在津塘运河施工中,在大尹庄和王家坟附近,分别出土了战国时期的军器,主要是戈、矛头和战刀等,并挖掘出一个秦朝的陶罐,内装有秦代“半两”钱币约两千枚。另外,在芦台镇有一重大考古发掘证明,芦台在西汉时期就已成人口聚居的较大聚落。据《天津古史寻绎》记载:“宁河县芦台出土铭文砖,文曰‘竟宁元年,太岁在戊子,卢乡刘吉造’,显示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氛围亦日渐浓厚。”这块铭文砖所标“竟宁元年”是汉元帝的年号,为公元前33年。“卢乡”是地名,也是行政建制。芦台的“卢”字,原本就是这个“卢”字,有关正史典籍记载的“芦台军”,所用的都是“卢”字。秦汉建制的乡是行政区域名称。按春秋齐国礼制,郊外以五家为轨,六轨为邑,十邑为率,十率为乡。这就是说,乡辖户数为三千户。制度有变化,“秦汉制度十里为亭,十亭为乡”,设置里长、亭长、乡老三级行政长官。乡老掌教化乡民。刘吉可能就是当任的“芦乡”乡老之一。上述出土的战国及秦汉历史文物足以说明,两千多年前的芦台,已是辖十亭百里的乡,其经济发展已经比较繁荣,贸易互市已形成,居民生活也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芦台军的地名,出现在唐代,属卢龙节度使。芦台军的“芦”原为“卢”,本文使用“芦台军”的依据是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五代》所标地名。唐代的芦台军不是行政建制,而是军事建制。古代“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军,万二千五百人”。到了宋代,它则成了行政区划名称。但在北宋时期,因辽国不断南侵,芦台军已名存实亡。北宋在今天津市静海区设置乾宁军。静海乾宁军设置于后周显德六年、北汉天会三年(959年),芦台军早于乾宁军60多年。特别是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信悦网配资,石敬瑭割献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芦台军亦随入契丹国。关于芦台军的始设年代,在《宁河县志》(乾隆本)署名前人的一首《芦台军》的诗中称:“至德三载后,定更增海防。芦台设军镇,斯应为滥觞。”至德是唐肃宗的年号,至德三年是758年,在唐王朝平息安禄山、史思明幽州叛乱之后。“滥觞”在此应释为起源。前人认定芦台军设立的起始年代应该是至德三年(758年),这个年代比乾宁元年(894年)要早136年。
发布于:黑龙江省在线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